Henan Provincial Chest Hospital
在教育孩子的漫长旅程中,家长常常会陷入迷茫与困惑,不知如何在关爱与管教之间找到平衡。2025年4月2日,河南省胸科医院护理部心理学组举办主题讲座,通过生动的案例解析与前沿理论融合,揭开孩子教育的“秘密”。
心理学组组长宿艳琴以“你不知道的秘密”为主题,从人际沟通分析的视角出发,为我们揭示了教育孩子过程中的诸多奥秘。她指出,如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感到痛苦,那一定是我们的教育模式出了问题。人际沟通分析理论“我好一你好”的沟通模式,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。这种模式强调双方的平等与尊重,让我们在与孩子的互动中,能够以更加积极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各种问题。
讲座中,宿艳琴详细介绍了每个人体内都存在着的三个角色:父母(P)、成人(A)和小孩(C)。父母角色代表着我们在5岁前接受的来自父母的规则、边界等的教育,它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;成人角色则是从10个月开始逐渐学习形成的,它代表着我们理性和客观的一面;而小孩角色则是我们5岁前的自我感受,它承载着我们的基础情感和欲望。通过识别和理解这三个角色,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,也能够更加理解孩子,从而在教育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。
宿艳琴还为我们讲解了三种角色演绎的四种心理地位:1.“我不好,你好”;2.“我不好,你也不好”;3.“我好,你不好”;4. “我好,你也好”。这四种心理地位反映了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与评价。其中,“我好,你也好”的心理地位是最为积极和健康的,它代表着我们对自己和他人都充满信心,能够以一种平和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。
在实际的教育场景中,宿艳琴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练习,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不同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影响。例如,当我们在A-A模式下沟通时,沟通会非常顺畅;而在P-P模式下,我们可能会陷入抱怨和指责;在A-P模式下,我们可能会因为角色的错位而产生冲突。这些练习让我们明白,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成熟A角色的在线,同时识别和理解自己和孩子身上的P和C角色,从而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。
宿艳琴还分享了关于“赢得”与“赢”的区别。她指出,赢得孩子与赢了孩子是截然不同的概念。当我们赢了孩子时,我们可能会让孩子感到被压抑和反抗,而当我们赢得孩子时,我们则是通过理解、尊重和引导,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教育。在这个过程中,犯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,我们应该将其视为学习的机会,而不是谴责的契机。同时,我们还需要学会道歉,以同理心倾听孩子的心声,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和支持。
归属感和价值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心理需求。当孩子缺乏归属感和价值感时,他们可能会通过寻求过度关注、权利争夺、报复甚至自暴自弃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。因此,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,通过创造特别时光、鼓励赞扬孩子的过程等方式,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。
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我们还需要警惕不合理信念的产生。例如,绝对化的要求、灾难化思维、过度概括、贴标签以及情绪推理等,这些不合理信念会阻碍我们与孩子的沟通,影响孩子的成长。因此,我们需要学会识别和调整自己的不合理信念,以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去面对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。
最后,宿艳琴讲解了正面管教的作用。正面管教强调温柔而坚定的原则,自律来自自尊水平。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差异,让花成花,让树成树,让孩子在自由和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。同时,我们也要学会成为更好的自己,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和素养,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。